第51章 “三巨头”
第51章 “三巨头” (第1/2页)在中央研究院乃至学界,有语言组“三巨头”的说法。
所谓的中央史语所第二组(语言学)“三巨头”,首要者当然是赵元任了。关于赵元任这位语言学的一代宗师,我们已经介绍很多了。“三巨头”的另两位,则是罗常培和李方桂。
罗常培(1899年8月9日-1958年12月13日),萨克达氏,名仁禄,字莘田,号恬庵,笔名贾尹耕,斋名未济斋。
罗常培出生于北京西直门内曹公观后西井胡同一个没落的满族家庭,光绪三十年(1904年)罗常培开始识字。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罗常培就学于希怡泉、崇乐峰主持的怡乐书斋。
怡乐书斋后遵督学局令改为西城第四学区私立第二小学堂。除诵读启蒙读本外,兼习局定之小学课程:算术、修身、史地、格致、体操等。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希怡泉、崇乐峰改就公立小学教职。罗常培重就读于北魏胡同远戚伍世舜及后公用库荣静之的私塾,读四书,进度颇速。宣统元年(1909年)罗常培继续读私塾。
宣统二年(1910年)11岁时,考入京师公立第二两等小学堂,与舒庆春(老舍)同学。
民国元年(1912年),督学局改组为京师学务局,京师公立第二两等小学堂改为女校。罗常培投考祖家街市立第二小学校。不久就原校址改立“京师公立第三中学校”,小学学生并入报子胡同第四小学。是年,罗常培毕业于第四小学,毕业考试在两班44名学生中名列第一。
民国二年(1913年),罗常培考入北京市立第三中学。
民国四年(1915年),罗常培16岁中学毕业,不仅完成了学校规定的课程,还读完了《通鉴》《史论》《历代名臣言行录》等书,同时涉猎理学。读中学期间奉父命学习速记,一分钟能记140个字。不满17岁时父亲因病去世。中学毕业后家庭经济困难,任速记员维持生活、补贴家用。同年以第四名考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文学门,大学期间每周至少三天到众议院作速记,其余时间在北京大学上课学习。
民国六年(1917年),蔡元培到北京大学任校长。罗常培受到启发,一直拿蔡元培“博大而坚贞的精神”做自己追求的理想人格,赞成蔡元培的“兼容并包”的态度,崇拜他的“临大节而不可夺”的气节,服膺他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大能屈”的精神。
民国八年(1919年),罗常培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受五四运动影响,感觉自己学的是旧文学,而又有对新知识的要求,迫切要求学习新知识,为接受西方的学术思想和治学方法,在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毕业后转入北京大学哲学系继续学习两年。
民国十年(1921年)夏,山东教育厅约请杜威、黄炎培、梁漱溟等到济南讲学。受梁漱溟之约,罗常培为他的演讲做记录(速记)。后来由陈政整理出版了《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离开北京大学,罗常培应聘到天津南开中学任国文教员。次年应邀到京师第一中学任国文教师兼总务长,不久又代理校长。任期内实行财政公开,聘请好教员,聘请教育界名流演讲,把校长的全部薪水捐购新图书。
民国十二年(1923年),罗常培应聘到西安国立西北大学任教授兼国学专修科主任,讲授“中国文字学”和“中国音韵学”等课程。
民国十五年(1926年),政府镇压爱国学生运动,发生“三一八惨案”。北京形势险恶,许多学者心情忧忿,纷纷离京。此时厦门大学托林语堂邀请北京许多学者到厦大讲学,于是,罗常培同鲁迅、沈兼士等人南下到福建厦门大学任教,讲授“经学通论”“中国音韵学沿革”等课程,并开始调查研究厦门方言。
民国十六年(1927年),罗常培离开厦门大学后,应马叙伦之约到浙江省政府工作了不到3个月,又应聘到广州中山大学任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开“声韵学”“等韵研究”“声韵学史”等课程,结合教学发表论文《怎样整理声韵学史》刊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1集6期。
民国十七年(1928年),罗常培任中山大学语言文学系主任。他为了研究《广韵》而开始学习广州话。
民国十八年(1929年),罗常培辞去中山大学教职,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任专职研究员,致力于音韵学和现代汉语方言的研究,在史语所7年间(1929-1935年)共完成了4部专著、14篇论文,又调查了6县46个点的方言,编完《汉魏六朝韵谱》和《经典释文》的反切长篇。
1950年,罗常培筹建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今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并任第一任所长。他曾参加制订《汉语拼音方案》的讨论,创办了北京大学语言专修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