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集《妙法莲华经》
第69集《妙法莲华经》 (第2/2页)其实同一个法门,你的心态很重要。你认为这个法对你可有可无,那这是一种力量;你认为这个法是我一定要做的,那又是一种情况。所以,法是无自性的,“诸法无性,尽随心转”。你准备得好,你像树,你有根,雨水下去,你这棵树就不断增长。你这棵树是没有根的,就是养在花瓶里的,那你这个就是一时的高兴。所以你看有些人,念佛念了一辈子,他来生不一定会念佛,因为这个佛号没有在他心中生根,问题在这儿。他这个佛号就是,他有需要的时候,他刚好身体有病痛,遇到障碍,就把佛号拿来念一念,念完以后就把它给放了。所以这个佛号在他心中并没有构成所谓的“一心归命,通身靠倒”,他跟佛号没有建立一个非常密切的关系,这种人来生是不一定会念佛的。
但是如果你今天对佛号的定调,是“我生命中唯一的救拔”,离开了佛号我就完了;要印光大师的决心说,你就观想,我今天离开了佛号,来生就直接到三恶道去了。你有这种想法的话,那个佛号跟你的关系就非常密切了,那个佛号在你心中生根了。这就是一个善根力的念佛,这个佛号跟你就生生世世脱不了关系了,你心中有佛号,佛陀心中也有你了。是这么回事。
所以你怎么样加强你的善根?信解、观照、发愿,重点在观照。就是你把佛法听完以后,你有没有真正地去消化它,然后把这个法跟你的生命做一个连结。
所有的法都要跟你连结,你看修菩提心也是这样。菩提心再好,如果你认为菩提心跟你没有关系,那它就是它,你就是你。你一定要思惟说,我如果不修菩提心,我就是一个卑贱的众生,我什么都不是。思惟菩提心的功德,说是“王子坠地,功超群臣”。我是一个凡夫,发了菩提心,我就生长在佛家!你看阿罗汉功德这么大,他带一个弟子,弟子经过田园的时候看到农夫的辛苦,起了一念的菩提心,阿罗汉马上请他走前面。他的弟子什么事都没有做,是一个凡夫,他就一念的菩提心,阿罗汉有神通,就马上请他走前面。
所以,法门会不会在你心中落根,就是你一定要把这个法跟你的生命结合在一起。我一定!我非常需要它!这个法就会在你心中落根。如果这个法门对你来说,你认为可有可无,那这个法就轻轻地从你心中走过去,是什么痕迹都没有留下了。
所以,其实我们修习 法门不一定要多。你看有些人一辈子修了很多东西,什么东西都没有留下来,什么都没有。拜忏的时候他也去拜忏,做义工他也去,他修了一辈子,他的心中全部是妄想跟执着,佛法对他来说叫做结缘。有些人一辈子就做一件事情:我这一辈子就是不打妄语,我把口业守好!就是他把它当一回事,这也是一种善根。
所以诸位,这个法有没有在心中落下根,是你决定的。你把它当一回事,这个法就住下来了;你不把它当一回事,你这一辈子就算把佛法什么都学过了,你也还是妄想颠倒。就这样子。所以为什么你要修皈依?就是这样子,心态很重要。你把佛法当作哲理来研究,跟把它当作一种宗教、一种皈依式的修学,那就不一样,完全不一样。所以这个地方就是看你了,看你的心态了。
下一段,〈药草喻品〉。
【学员提问】请师父慈悲,再次说明在草木的生长过程中,雨水及大地的相互关系。
【师父答疑】好,这也是一般性的问题。这个〈药草喻品〉讲两件事:一个叫做滋润,一个叫做生长。雨水跟草木叫做滋润,就是雨水一下,草木得到滋润。那么草木得到滋润以后,当然就是什么样呢?各自生长,叫“无差而差”。草吸收的水少,就长出它草的这一部分;树吸收的水多,它长出了水果。那么雨水跟草木所要表达是一种权法,五乘的因果,各自有各自的善根的增长。
草木跟大地的关系就不一样,草木跟大地的关系叫做“差而无差”。就是,大地是平等的,每一个人的根跟大地的结合,对于大地来说它是平等。所以,雨水跟草木是一种权法的增上,而草木跟大地强调的是一种真如的安住。就这样子。我们一般只看到了草木的生长,我们看不到真如的安住这一块,因为真如安住是在大地以内。
我们举一个例子好了,就是这个草木的生长跟大地的安住,我们举一个例子。比方说你布施。布施是一个雨水。对不对?你修布施的时候,你做义工的时候,你受到布施的法的滋润,你来生会得到富贵的果报,我们一般人是这样解读。但是你可曾想过,当这个布施的法在你心中运转的时候,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缘、果、报,布施为法界,一切法趣布施。这个布施的法是在你内心转动啊!就是说,你知道你这个富贵果报是怎么来的吗?你不知道。你以为是布施给你的。错!这个布施其实某种程度已经在启动你自性的功德。就是说,布施为相,带动布施的心,带动成就布施的自体,产生布施的潜在的功能,而成就布施的因地,而有各式的因缘,最后有布施的结果,最后回归心性,如是本末究竟等。其实,你在布施,你同时也跟真如本性在互动。真如本性就是你要不断地互动,真如内熏,你越动它,这个真如就越有活力。
所以,我们表面上看到了树产生了水果,但是你看不到这个布施跟你的自性是怎么互动的,这只有佛陀知道。这样懂吗?
就是说,佛陀表面上施设布施的法,你以为说你布施要成就富贵,其实布施是拉近你跟真如的距离,更重要的是这一点。从佛陀的眼光,他要的是这一块。当然,你如果修理观,那更快,效果更好;你不修理观也可以。佛陀说,你自己不知道。但是,尽管你不知道,你的布施在你的心中运转的时候,其实你的内心跟真如更接近了。所以每一个法都是权实不二。在我们来看好像是权法,但在佛陀来看,你在权法得到你要的,但是你的真如也在增上。当然这个法在你的心中有烙下更深的力量,就看你自己有没有产生一种皈依、观照、发愿,这个才是关键。你自己心态的准备也是一个因素。
我们看下一个,这一个是一个核心问题,我们会深入地讨论。
【学员提问】〈药草喻品〉的核心理念是“权实不二”。但作为末法时代的凡夫,我们对佛法雨露的希求具有多元化的倾向,虽然内心仰慕成为大树,但是遇事逢缘还是容易落入小树、中草乃至小草的心量,因为,虽然有了一定的信解,但是修证上还差得很远。请示师父:一、平时如何了解自己、认识自己?二、学习了《法华经》,如何做到把内心的菩提愿景稳定维持在大树的水平?
【师父答疑】这个是从〈药草喻品〉的权实不二的概念,提出两个问题:
第一个,我们平时如何了解自己,认识自己?
我们一般人很容易了解别人,对不对?你把你周遭人的个性都抓得清
清楚楚,结果你不了解你自己。因为你很少去静坐观心,你很少观察你自己。其实,你不断地去静坐、观察你的内心活动,你会发觉你的内心有一个趋势。每一个人的内心的活动有一个轨则的。就是说你只要看昨天,看我昨天做什么、今天做什么,我遇到这件事情怎么反应,我遇到这个人怎么反应。你把你自己的内心活动画一条曲线,你发觉你的内心是有一定的轨范的,你内心有章法的。
我们内心活动的轨范,佛陀分成三类:
第一个,你特别喜欢追求安乐。对世间的荣华富贵、健康长寿你特别在意。我们先不讲对错了,就是你的因缘就这样子。第一个,追求安乐。
第二个,有些人觉得,快乐对我来说没关系,我要的是寂静。他喜欢寂静,因为他认为快乐你没办法掌控,快乐一下变成痛苦。快乐跟痛苦,这两个是姐妹。你要快乐,你就得概括承受它带来的痛苦。所以,有些人智慧高一点,那我快乐也不要,痛苦也不要,我追求寂静。
第三种人追求功德。他为了功德,一个菩萨为了成就功德,他什么都不怕。佛陀说,那种六牙白象,不管你用什么箭去射它,菩萨为了广度众生,跳入生死大海,积功累德,他无所畏惧。他为了成就功德,他什么都不怕。
当然,我们一般也不是绝对的。你说种性,其实凡夫,我看大部分都是不决定的,也追求快乐,也追求寂静,也追求功德。那当然这是比例的问题。
那么为什么要了解自己呢?了解自己,你才有办法引导你自己。诸位!我们现在生长在一个没有佛陀的时代,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你生长在佛世,你不必了解自己。你就整天过一天、过一天,时间到了佛陀会把你叫过来,告诉你,你怎么怎么做,你只要依教奉行就好了。现在可好了,佛陀不在了,所以你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整天大家就是不知道该怎么办,大家有药就乱吃了。
问题是,你的时间不多,我的时间也不多,大家时间都不多了。从往生的角度,我们必须要在死亡到来之前,把我们的生命要怎么样?欣求极乐!就这棵树,你要往极乐方向倾倒。这不是嘴巴讲讲的。
那现在问题来了,释迦牟尼佛在《阿弥陀经》、四十八愿讲了很多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你要找出能够引导你自己的。就是说,你现在为自己开药了,你现在不是等着佛陀来开导你。咱们现在没有穷子的幸运,穷子他一天到晚在街头巷尾,佛陀把他带过来,佛陀有方便力啊!但是我们今天没有生长在佛世。就是说,依报庄严,宫殿楼阁,大地庄严,琉璃地,空中庄严,空中雨天曼陀罗华,各种香气,哪一个更能够激发你对极乐世界的好乐?正报庄严,你说,身体健康很重要,有些人说身体健不健康没什么,我要身相庄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我跟佛陀一样的庄严!有些人说,神通很重要,我不能老困在一个地方,我得要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到其他诸佛世界看看。没关系。
就是说,你必须要找到你相应的法门,来引导你欣求极乐。你不是把《阿弥陀经》读完了就算了。净土宗,你要欣求极乐,佛陀讲这个法的目的是要你欣求。那怎么欣求?就是契机。你的心中自己要画出一套极乐世界的蓝图,而这个蓝图是会让你很想要去,而且是一定要去。这就是为什么你要了解你自己。如果极乐世界激发不了你的兴趣,那你就去不了了,那你只会念佛。就是你会念佛,不会往生了,这个问题在这儿。
关于了解自己,有没有问题?因为我们生长在没有佛陀出世的时代,所以,我们不得不为自己开药方。你自己要为自己配药,就是什么样的法会让你欣求极乐,什么样的法会让你厌离娑婆。娑婆世界也是这个道理,娑婆世界有很多很多的过失,哪一个过失会让你觉得内心会痛的:生老病死或者三恶道的痛苦,或者各式各样的痛苦,爱别离苦,得到以后失去的痛苦。
就是说,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佛陀讲了很多很多,但是你的心量有限,能够记住的有限。你怎么样能够在佛陀讲的这么多法中,配出你相应的、会让你厌离娑婆的、让你欣求极乐的法,让你不断地思惟而达到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效果?这个只有你自己可以做。现在所有的法师只能讲通途性的佛法。你要遇到佛陀,佛陀讲《法华经》,《法华经》例外,《法华经》是显露说的;《法华经》以外的那些阿含、方等、般若,“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佛陀讲《阿弥陀经》,你会听到你最相应的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但是现在佛陀不在了,所以我们现在只能讲通途性的佛法,那么个人性的佛法就靠你自己了。是这样子的。就是为什么要了解自己。
看下一段,我解释第二题,菩提愿的问题。我刚刚解释认识自己,第二个是,我们如何把内心的菩提愿稳定地维持在大树的水平?菩提愿是来自于智慧的支持。你说发愿跟智慧是两回事,其实是一回事。你没有那个智慧,你这个愿发不出来的,我不骗你。你没有学《法华经》,你的愿发得出来吗?你不可能。
只有通达整个生命的真相,你才会发自内心地发愿。所以这个愿力要不退,你就是不断地要学习 大乘经典,不断地熏习 大乘佛法的智慧,增长你的智慧的观照。信解然后才观照,观照才会发愿。你老是不学大乘经典,你也不听经,你只知道事修,你只是去拜忏、拜佛,然后好好念念佛,你整天都不听闻佛法,你的愿就慢慢地退失掉了。
你都不知道,你的程度一直在降低。我们现在是会退转的,十信位的菩萨是进进退退的。保持不退只有一个方法,就是让你自己进步,没有其他方法。生命没有保持原状这个东西,我们的心是动态的,刹那刹那生灭,所以我们的生命要么进步,要么退步,不可能说你今天跟昨天完全一样,没有这回事。所以,哪怕是进步一点点都没关系。
其实很多菩萨不听经,这个是很吃亏的。你不听经,你怎么保持你的观照呢?你说观照是怎么保持呢?你一天所接触的六根六尘,没有一个东西会增长你智慧的,没有。你说我靠生命的经验增长智慧,如果你生命经验会让你增长智慧,佛陀就不用出世了。你懂吗?不用出世了。生命的经验只会增加你的妄想。增长智慧只有一个方法,跟佛陀、跟法学习,没有例外,除非你是辟支佛。辟支佛他不是要成佛,但是辟支佛他过去生也是学过佛法。所以,保持大树的水平,你就是要不断地吸收法水,就这样子。
【学员提问】〈信解品〉和〈药草喻品〉的差别,是否可以理解为别五时和通五时的差别、渐次和圆顿的差别?
【师父答疑】是的,〈信解品〉是比较偏钝根的,就是法执特别重的。所以它一定要次第,先扫厕所,再掌管家务,再长者付财,他是从事修而趣向理观的。所以这个〈信解品〉强调别五时,是对的。
〈药草喻品〉它强调佛法的圆融性,所以它理观事修可以互相地交互作用。举一个例子。比方说,你学完《法华经》,你就知道怎么样能够安住大地。《法华经》是一个大地,五乘的教法就是草木。你今天学《法华经》以后,在操作五乘的时候你以大地为住,安住一念心性;那么在权法的对治,你可以根据《阿含经》来对治烦恼,你可以根据方等时(净土宗属于方等时)来忆佛念佛,不障碍的。
就是说,安住大地的人,你随时可以调整。我现在需要变成小草来调伏烦恼,你就变成小草;我今天可能要变成小树,我要忆佛念佛。就是说,当我们能够进入〈药草喻品〉的理事无碍,你理观强的人,就不一定要说先阿含、再方等、再般若,不一定,你这两个可以同时操作。你今天操作阿含来修四念处调伏烦恼,明天修方等时忆佛念佛,可以的。这个法门你就可以怎么样?互含互摄,站在一念心性的角度来调伏跟引导。
所以,到了法华会上的时候强调圆融性,就是法法之间可以互相资助、互相作用;就不一定要说,一定要怎么样。你看有些人,他的确要先学唯识再学《楞严经》的,他要把唯识学的这种心识活动学完以后才能进入真如。
但是有些人,他真如一通达以后,学其他地方他可以互含互摄。这个法门之间它操作,就是不一定要次第来;只要是相应,他就可以拿过来用。
就是说,你要先找到大地,很重要。你找不到大地,那你麻烦就大了,你一个草,你就是草了,你不可能把草变成树,不可能;法法之间的融通,对你来说,法就没有融通性了。你掌握了大地,你可以变成一枝草,你也可以变成一棵树,可以。当你现在需要草的营养的时候,你可以不变而随缘,变成草;你也可以随时回归大地,再从大地变成一棵树。所以次第修、圆顿修的关键就是,你是不是找到了大地,这个是成败的关键。下一题是核心问题。
【学员提问】生命的增上只能在来生才能实现吗?为什么今生业力的消除、烦恼的减少、命运的改变都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