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5归来
355归来 (第1/2页)“为了招待这些部族,宫里和禁军都往千雅园增派了不少人手。”
“这半个月来,皇上屡屡设宴款待,为此还把千雅园的两处宴客宫殿重新修缮了一番。”
“离新年宫宴也就半个月了,皇上说这次的宫宴务必要规模宏大,要闻所未闻,要让这些部族对朝廷心怀敬畏、感恩……”
屋子里只有端木宪一人的声音回响在空气中,端木珩全神贯注地聆听着,端木绯则一心两用地管着茶水。
“哎。等年后那些部族回去的时候,怕是还有一波……”
端木宪说着又长叹了口气,越说越愁。
他可以确定等这些部族离京时,以皇帝的习惯,肯定要大肆赏赐一番。
南境未平,大盛与南怀的这场仗也不知道要打到什么时候,国库里的银子源源不断地填进去;还有,战乱的流民逃亡周边几州,也需要安置,方才能安定人心,安稳局势;再加上最近连续大雪,导致雪灾,不仅是京城、京郊一带有不少百姓受害,这几天冀州、辽州也陆续上报了些灾情,但是端木宪可以判断,遭受雪灾之害的肯定不止这两州,接下来的救灾任重而道远。
总之一句话,银子不够用啊。
这一个月来,端木宪愁得白头发都长出来好几根,成天眉心紧锁。
“祖父喝茶。”
端木绯很乖巧地亲自给端木宪斟茶,还殷勤地把茶奉到到他跟前,让端木宪甚是受用,觉得自家的四丫头真是越来越乖,越来越懂事了。
端木绯乖巧地又给身旁的端木珩也奉了一杯茶,“大哥哥喝茶。”
端木珩接过茶盅,慢慢地用茶盖抚去茶汤上的茶叶,心里却是想着:四妹妹要是去闺学上课也有这么积极就好了。
端木绯被他看得头皮发麻,默默地移开目光,手脚麻利地给自己也沏了茶。
哗哗的斟茶声回荡在寂静的屋子里。
端木珩浅啜了口茶,放下手里的茶盅,目光在那碧绿的茶汤里沉沉浮浮的茶叶上停留了一瞬,似有感慨地说道:“书本上是朗朗乾坤,赞宣隆盛世,看似繁花似锦,却是岌岌可危。”
端木珩一本正经地看着端木宪,神色凝重。
这些日子来,他跟着端木宪每天都听些朝堂政事,再与平日在国子监之耳闻相比较,这才渐渐感觉到自己以前真是“两耳不闻窗外事”。
端木宪捋着胡须,看着长孙的眼中还颇为满意。孺子可教也。长孙虽然不如四丫头惊才绝艳,但是只需稍稍一点拨,便能开窍,已经很不错了。
端木绯满足地抿了一口自己刚泡好的茶,嘴角弯弯。
她放下茶盅后,笑眯眯地提议道:“祖父,最近理藩院是不是人手紧张,不如让大哥哥去理藩院见习几日吧?”
端木宪动了动眉梢,那双精明的眼眸亮了一亮,也有几分心动。
四丫头这个主意很是不错,不过,朝堂上下这么多眼睛瞧着……
“若只是让你大哥哥一个人去,未免太过招眼啊……”端木宪右手握成了拳头,在案上随意地敲了两下。
端木绯笑得更甜美了,她早就想到了这点,立刻就轻描淡写地说道:“祖父,那就让国子监的学生去帮忙吧?”
她可爱地眨了眨眼,“又给那些家境贫寒的学子赚些束脩,岂非一举两得?”
可不就是一举两得。端木宪的眼眸更亮了,抚掌道:“这个主意不错。”
如此,不仅可以光明正大地让长孙去理藩院开开眼界,也可以让自己这首辅在学子中留下贤名。
果然还是自家的四丫头最聪慧!
“珩哥儿,你觉得怎么样?”端木宪的目光从端木绯又看向了端木珩,问道。
端木珩站起身来,郑重其事地对着端木宪作揖道:“孙儿求之不得。”
端木宪看着长孙那严正的面庞,心里好一阵感叹:珩哥儿啊,太过刚直,也是该让他看看官场百态了,免得如同那暖房里的娇花,受不得一点风雨。
至刚易折,上善若水。
端木宪打定了主意后,说干就干,次日就上了一道折子,这件事并未在朝堂掀起太大波澜,皇帝也觉得这主意不错,立刻就准了。
等消息传到国子监时,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国子监里一众学子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没到半日,学子们就分成了三派。
国子监的监生也并非全都愿意去理藩院帮忙的,有些官宦世家子弟觉得去理藩院招呼那些部族实在是自降身份丢人得很;
也有的学生觉得与其为了这些事分心,不如把心思和时间花在读书上,早日考上功名才是正经事。
反正一切自觉自愿。
国子监直接在大门后摆了一张书桌,铺了纸,设了笔墨,想去的人就自己在纸上留下名字。
端、木、珩。
狼毫笔不紧不慢地在一张绢纸上留下了三个字,标准的柳体匀衡瘦硬,骨力遒劲,严谨得就像端木珩这个人一样。
端木珩写好名字后,就随后把狼毫笔放在了笔搁上,然后退开。
后方一个灰衣学子立刻就迫不及待地走到了书桌前,提笔也写下了自己的名字。他身上的灰色直裰洗得微微发白,显然是家境贫寒。
书桌的四周围了二三十个学子,他们一个个都是看着书桌的方向,交头接耳,有的人似有迟疑之色,有的人迫不及待,有的人不以为然……
“端木兄,”一个青衣学子走过来,拍了拍了端木珩的肩膀,不解地说道,“我记得你说你明年就要下场乡试了吧,也就剩大半年了……”
“是啊是啊。”另一个蓝衣学子连声附和道,“端木兄,你别怪小弟多言。科举为重啊。去理藩院说得好听是帮忙,但其实不过是担着区区小吏的活罢了。”他说得含蓄,心里是觉得端木珩如此怕是有些本末倒置了。
其他三四位公子也是心有同感,频频点头。
这时,着一袭蓝色锦袍的陶子怀快步穿过一条游廊,朝大门口的方向走来,他本来打算直接出门,却看到了端木珩,不由驻足,目光幽深地看着不远处的端木珩。
对于端木家的人,陶子怀的感觉非常复杂。
他认同端木珩的才学,在这国子监中怕是也唯有端木珩可以与自己一较高下,争那来年的解元之位。
还有,端木珩的那个堂妹也确实是个有才之人,可惜有才无品……
那位端木四姑娘明明得了咏絮帖,却不愿意去女学,还害得自己的妹妹入不了学。归根究底,也不过是因为端木家是首辅家罢了。
首辅家,对了!陶子怀忽然心念一动,视线又朝书桌上的那张绢纸看去。
说来这次去理藩院帮忙的事来得突然,旨意一下,端木珩就立刻报了名,难道其中有什么隐情?
端木珩是端木家的长孙,年纪轻轻就考中了秀才,可以想象端木珩迟早会踏入官场。照理说,他不必这时候去理藩院做事……除非,是端木宪在利用首辅之便特意为了端木珩的将来铺路?
陶子怀眯了眯眼,目光微凝,就听前方传来端木珩一板一眼的声音:“多谢王兄、程兄关怀。祖父近日给我新请了位先生,不怕耽误功课。几位兄台若是打算同往,也要好生斟酌,也免得顾此失彼。”
其他几位学子听着或是不置可否,或是意有所动,也许去历练一下也不错。
“端木兄说得是,”那青衣学子点头道,“这事我还是今日回家与父亲商议一下,再做决定。”
说话间,端木珩与几个相熟的同窗一边说,一边朝大门方向走去,他们的声音很快就被周围的寒风吹散。
这个端木珩装模作样!陶子怀看着端木珩渐行渐远的背影,目露嘲讽之色。
周围的其他学子讨论得越来越热烈,说到理藩院,他们就难免提及那些进京朝贺的部族,提起即将来临的宫宴将会是如何的空前绝后……
陶子怀继续往前走着,纷乱的眼神渐渐安定下来,心如明镜。
是了,这次各族来京朝贺,皇帝对这件事也颇为重视,若是端木珩在理藩院表现出色,就有机会在皇帝跟前露脸,那么等将来考中进士,踏上仕途,必定大为有益。
想到这里,陶子怀眸放异彩,也朝那张书桌走了过去,跟在一个褐衣学子身后,也提笔留下了名字。
周围的其他监生没想到竟然连一向以学位为重的陶子怀都报名了,不由面露讶然,更多的学子意有所动,交头接耳地私语起来。
陶子怀没在意其他人怎么想,他写好名字后,就急匆匆地离开了国子监,只留下众人或揣测或深思或质疑的目光望着他离去的背影。
出了国子监后,陶子怀接过小厮牵来的马,立刻就翻身上马,马鞭一甩,就策马朝端木珩那边追去。
洁白的雪花还在纷纷扬扬地下着,如同无数梨花的花瓣飘飘荡荡地从空中落了下来,天气寒冷依旧,不过,今天的雪比前几日小了不少,街道上出行的百姓也多了一些,一个个都缩着脖子,顶着寒风前行。
“得得得……”
“端木兄且留步!”陶子怀策马追上了端木珩,与他并行。
端木珩便拉了拉马绳,缓下了马速,对着陶子怀抱了抱拳,道:“不知陶兄有何指教?”
陶子怀也缓下了马速,趋势马儿悠然地往前踱着步子,笑道:“是我要请端木兄指教才是。”顿了一下后,陶子怀方才道,“我也报了名,打算这次去理藩院‘历练历练’。”
他故意在“历练”二字上加重音量,语气意味深长,又隐约透着一抹挑衅。
“陶兄,那就彼此勉力了。”端木珩礼貌地微微一笑,神情豁达明朗。
他知道这是祖父和四妹妹给他筹谋到的历练的机会,不能浪费了。
祖父说了,他今年也才十六岁,无论来年的乡试有没有考中举人都不要紧,他还年轻,但是这次的机会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这个的机会不但是给自己一个人的,也是给国子监所有的监生们的,所以,陶子怀是否报名,端木珩都不在意。
然而,端木珩的笑看在陶子怀眼里却是强颜欢笑。
“端木兄,”陶子怀心里得意,眼中的笑意就浓了一分,若无其事地继续说道,“这次百族朝贺,声势浩大,可扬我大盛国威,实在快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