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结拜姐妹
第44章:结拜姐妹 (第1/2页)第二天,整个杭州城闹翻了天,一大半的政府官员被送进了牢房,对老百姓来说不亚于一场地震。街头巷尾,人手一张《先天下》,聊得热火朝天。
章知府又贴出一张告示,除列数各贪官罪状之外,还鼓励百姓勇于揭发他们的罪行。普通百姓心怀恐惧,一时没人敢说。幸亏徐诚忻的报纸一再说明情况,意思是说:他们几个贪官是不可能再翻身了,大家尽管去打落水狗,保证没人报复。
老百姓总算看清了形势,断断续续的,喊冤的人越来越多,仅几天的时间案卷就积了二尺高。再看那本暗帐,发现每月所收的银两竟有七十多万两,又每过三个月往外送走二百万两。至于送到哪里去除了周通判却无人知道,而周通判又硬撑着不肯说。
章知府也不怕,正顺藤摸瓜往上查,忽听下人来报京城里来了钦差。那钦差自然是高太后派来拣便宜的,章知府只得将案件移交给他。又特别提醒这银子的去向尚未查明,这里面一定有条大鱼,请钦差尽快查清一并办了。
那钦差却对他呵呵一笑说:“章大人,君子处世从来都是适可而止,须知过犹不及这个道理。这一次章大人的功劳已经够大了,陛下那里也可以交待过去,余下的事就不劳您费心了。”
章知府在官场摸爬滚打多年,一听这话就闭上了嘴巴,不再多言。
于是一干官员及其家属斩的斩、发配的发配,一一处理。只是留下一长排空位置,一时也无法补满。倒便宜了那些小吏,一顿提拔,有的连升好几级。特别是冯虎,直接被安排去了盐塘县当县太爷去了。
他也想不到,自己跟辽人拼了十多年的命还不如在杭州呆上几个月,这官升得太快了。想来想去还是觉得这中间徐诚忻起的作用最大,这哥们简单是自己的福星。临走时,特意到他家里大醉一场,酒后说胡话,把徐诚忻当成了他的好基友,又搂又抱,让大家一阵恶寒。
徐诚忻担心他一个大老粗要治理一个县城总是容易出错,想了想便找到吕商英,问他愿不愿意去基层锻炼一下。吕商英一想,“行伍出猛将,州县出能臣”,既然老师叫我去了定有用意,便愉快地答应了。
秀才加上兵,文武双全,徐诚忻觉得这个搭配太无敌了。又提醒了冯虎:要多听吕先生的意见,他可是个能人,当你手下可是大材小用了。冯虎正愁没个文化人来帮忙,一听哪有不答应的,开开心心的带着徐诚忻送他的一包银子出发了。
再说那杜子骞,本来他劲头十足要将此事一查到底,况且程大人的案子还有诸多疑点。谁知来个钦差说要马上结案,他自然不肯。两人都怀揣圣旨,但对方是皇帝刚刚下的旨意,而且通过正常渠道,三司议审过的。两人互不服气,各写一道奏章,请皇上定夺。那周通判一家便一直呆在牢里等着朝廷的决断。
当然,最舒坦的还是徐诚忻那一家子,可谓名利双收。朝廷赏了他一笔银子,他便又买了一间大房子,将办公室和伙计们都搬了过去。如今报社的事情基本都是王进在管理,一整套经营管理制度也日趋成熟。从招聘到培训、上岗、薪资、提拔都有明文规定,典型的市场化管理。
他自己空时便去巡视一番,然后就是大街小巷地游玩,找人玩耍。杭城的各界名流富绅都久仰他的大名,巴不得跟他打好关系,一时间他玩得左右逢源、痛快不已。
紫瑶终于还是知道了晚晴原来也是个女儿身,虽有些尴尬,却也不是很失望,毕竟知道得早,用情不深。只是自己没名没份的住在人家家里总是不妥,况且自己又是出身青楼,便想要去请辞。
晚晴一听,忙安慰她说:“妹妹孤身一人还能去哪落脚,要是碰上个坏人,我们前面岂不都白忙活了?你只管在这住着,我家相公银子赚得多,别说你们俩个,就是二十个也不差这钱。你要觉得不自在,我倒有个注意。”
紫瑶问什么注意?
“我见妹妹脾性又好,长得又招人疼,还多才多艺,很是喜欢,不如我们结为姐妹,你可愿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