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三十二章 载入史册的答辩(上)
第八百三十二章 载入史册的答辩(上) (第2/2页)“前辈们好。”
徐云这句话用的是【前辈】而非【评审】,很明显这是出于私人角度的感激,而非公式化的答辩问候。
要知道。
这几位大佬要么已经退居二线颐养天年,要么则是每天都有大量事务或者会议要参加的大忙人。
他们能够聚集在这里参加个小硕士的毕业答辩,换做任何人内心都不会平静得下来。
看着表情坦诚的徐云,台下的几位大佬脸色也浮现出了些许柔和,纷纷朝徐云点了点头算是打过了招呼。
接着杨老轻咳一声,转头对潘院士说道:
“潘院士,既然答辩人已经到场,咱们就开始答辩吧。”
杨老没有直呼小潘或者小徐,毕竟这种场合也还是要避下嫌的。
潘院士显然也明白这点,闻言平静的道了声是,走到教室后方,开启了一套摄像设备。
作为徐云的导师,潘院士并没有进入评审委员会的资格,更没有替学生回答问题的义务,不过在答辩前后倒是可以向答辩委员介绍学生情况——当然了,这也不是硬性规定。
譬如疫情期间很多高校进行线上答辩,就会要求导师在答辩开始后退出会议,全程交给主持人和评审委员处理。
“.”
在开启摄像设备后,潘院士也走到了台前,拿着个小型麦克风说道:
“各位评审委员上午好,这里是华夏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近代物理系的硕士答辩现场,我是答辩人徐云的指导老师潘建伟。”
“答辩人徐云在校期间学习态度勤勉,成绩出众,作风正派,在拥有赤子之身的同时也有一颗赤子之心。”
“经院系内部考核,并以《华夏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第十七条、十八条以及二十条为法理依据,现准许徐云进行结业答辩。”
“如答辩通过,将授予答辩人硕士学位,并准许其开展下阶段研修”
“本次答辩由徐云本人进行内容陈述,答辩时间建议不超过三小时,答辩过程将全程进行影像及文字纪要,影像将在结束后上传至教育部及中科大档案处,文字内容备份于《走进不科学》第832章.”
潘院士洋洋洒洒的介绍了一遍答辩规则,徐云全程在一旁当起了乖巧.JPG的表情包。
五分钟后。
潘院士内容介绍完毕,语气顿了顿,对徐云说道:
“答辩人,请将你的毕业论文交给答辩委员会吧。”
参加过答辩的同学应该都知道。
在正式答辩之前,答辩人的论文通常都会先经过几轮审查。
比如说校审、外审以及盲审。
其中校审一般在校内进行,通常由所属学院的老师进行审核,有相应要求,只要你在老师上厕所的时候炸粪坑基本都能过。
外审和盲审则是由第三方单位进行,其中外审通常有导师跟进,也就是把你的论文发到外校的导师手里评议。
盲审则要严格很多,这是由教育部主持的审核,伱不知道你的论文会送到谁的手里,审稿人也不知道自己审核的是谁的论文。
换而言之。
大多数情况下,答辩论文的内容在答辩之前就已经公开了,评审们知不知道内容完全取决于他们想不想先了解。
但徐云这次却不一样。
除了潘院士和陆朝阳之外,没有任何人事先了解徐云的论文内容。
这其实有点不符合常规情况,别的不说,外审这个步骤就是一个99%硕士答辩要走的环节了。
但没办法,谁让徐云在科院那儿的地位不一般呢
随后在潘院士的指示下。
徐云将打事先准备好的论文交到了潘院士手里,由潘院士发到评审手中,徐云本人则去讲台上调试起了U盘。
“.”
看着潘院士递来的论文,薛其坤院士先是用手指感触了一番厚度,微微点了点头。
硕士学位论文的规范要求是3万字起步,也就是三十页左右,实操上大概是60-90页。
博士论文则通常在150-200页之间,如果图表多的话扩到300也正常——大多数情况下文科的页数会比理科多。
顺带一提。
学术圈最长的博士论文出自历史学家约阿希姆·舒马赫之手,他在康斯坦茨大学答辩的时候拿出了一篇2654页的论文
徐云这次准备的论文大概有600页左右,姑且不论内容质量,至少态度上还是做的比较端正的。
薛其坤很清楚科院领导对徐云的期待,倘若徐云只拿出一叠60页的论文,那么薛其坤绝对立马就会将徐云拉入黑名单——理科论文页数反馈的其实是课题难度,能用60页解答的课题能有啥质量?
随后薛其坤扶了扶眼镜,看起了论文标题。
“《有关高温超导现象机理的探讨》.”
“嘎??!!”
注:
之前有同学猜到了常温超导,为啥不多拓展一下思路想到高温超导呢,太可惜了呀
今天已经顺利落地深圳,明天去南科大,应该有机会线下见一见薛其坤院士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