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大麻烦
第三十一章 大麻烦 (第1/2页)感到疑惑和茫然的不仅是公牛上下,电视台的评论员,场边的记者,到玫瑰花园看比赛的篮球专家、球星,还有电视机前的球迷也都惊讶于甘国阳难以描摹的表现。
“桑尼在上半场的表现堪称神奇,他没有一次背身进攻,没有低位的单打,没有他习惯的底角中距离投篮,他打得像个后卫,像个小前锋,一次又一次冲击篮下,他仿佛魔术师约翰逊附体,整个波特兰开拓者打出了一种截然不同的风格。阿甘总是能给我们带来惊喜,但我说实话,今晚这个惊喜多多少少有点惊吓了,我真的被吓到了!”
“过去这样的表现只是个例,我们能在比赛里零星见到阿甘这种表演,但今晚他似乎…正如比尔所说,大伙多多少少都被吓到了。”
电视台解说,比尔-沃顿这个铁杆甘吹都有点言辞匮乏了,甘国阳在上半场的表现确实惊世骇俗。
如果他半场拿下30、40分,沃顿会高举双臂,对着麦克风大声欢呼,喊着“篮球之神”。
可现在,比尔-沃顿不是在无脑的膜拜吹捧,而是皱着眉头努力思考,脑子都要转冒烟了,试图理解上半场阿甘究竟在用什么样的逻辑和风格在打球。
沃顿可以说是NBA最早,也是最成功实现中锋外线化的球员之一。
那是60、70年代,篮球思维的一次大转变,像鲍勃-奈特、纽维尔、约翰-伍登等优秀的大学教练,为了寻找新的战术突破口,丰富球场角色的功能,打破了内外线的死板界限,让外线球员可以切内线接球攻击篮筐,让内线球员拉出来空出空间,给其他球员做支援。
从那以后,中锋的策应功能被开发、完善,一直影响着篮球战术的发展。
沃顿无疑是翘楚,是策应型中锋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最会传球的中锋之一。
退役后,沃顿看着甘国阳一点点进步,会策应,会传球,终于在1990年代,甘国阳作为中锋,场均助攻数超越了沃顿。
但他也没想到,在总决赛阿甘会实现这样的突破,这已经不是一个中锋能打出来的表现了,他彻底模糊了球场上的位置。
“比尔,你觉得阿甘这场的表现,是不是像1980年总决赛,魔术师约翰逊取代贾巴尔打中锋那样,打破了位置的界限。”
“不不不,我不这样的认为,魔术师约翰逊只是开场担任了跳球的任务,实际上在比赛中他依旧是控球后卫。很多人说麻吉可以打五个位置,实际上,在早期,以麻吉的投射能力,他打二号位和三号位是不合格的。但今晚阿甘真的超乎了我的想象,真的,我…我不知道该怎么形容。”
沃顿不知道该怎么形容,场边的通讯记者们也在绞尽脑汁,苦思冥想,在稿纸上奋笔疾书。
写了一段,感觉不太对,涂掉重写,甚至有人探头探脑和旁边的人交流,问今晚通讯稿怎么写。
所有人都知道,这场比赛一定具有重大意义,值得大书特书,它带来的冲击力绝对是强大的。
电视机前的球迷有类似的感觉,他们不像专业人士那样懂篮球战术和历史,他们只是主观上感受到,今晚的比赛很不一样。
阿甘打得和过去的比赛不一样,场上的比赛节奏,转播的画面风格都出现了变化,阿甘像条突然从侏罗纪穿越而来的迅猛龙,在非洲草原上展开猎杀,狮子、野牛、斑马都很疑惑,这是什么凶残的猎手,没见过这么捕猎的。
玫瑰花园球馆的主场更衣室内,开拓者球员们也在用惊异、不解、崇拜的眼神看着阿甘。
就好像小学的学生,看到某个高年级大哥在球场上耍了个胯下运球,就羡慕的流下口水表示想学。
当然,甘国阳这套是没人学的来了,大家只想知道,阿甘怎么转变这么大,难道过去他一直在装死?
“我没有装,只是我突然意识到,我们必须换一种方式去比赛,去对付公牛。”
“公牛的防守很好,联盟在今年又更改了几项规则,让比赛更利于防守,而今年我们的进攻表现并不是很出色。”
今年不论常规赛还是季后赛,开拓者的进攻表现是逊色于90年和91年的。
从晋级过程就能看出来,打超音速马失前蹄,被他们的SOS防守遏制住了一场。
打爵士队输掉两场是因为甘国阳缺席,但他不在的时候,开拓者的阵容并不差。
结果输掉的两场都是脆败,没有给爵士造成足够麻烦,这说明了他们整体实力的下滑。
原因是多方面的,规则,伤病,心态,球员状态,阵容完整度等等。
于是总决赛遇到准备充分,阵容齐整,士气高昂的公牛队,开拓者明显打得很吃力。
尤其是进攻,甘国阳用传统的打法,已经无法带动整个球队压过公牛了。
穷则思变,甘国阳用自我的突破,寻求变局,寻求整个球队的提升。
比赛开始前,甘国阳已经提醒队友要怎么打,要做好某些心理准备。
现在上半场证明他的打法是有效的,内在逻辑可以支撑球队的进攻。
“……我们必须要更好的利用底角,这是过去战术中一直被忽略的点。我知道,戴尔,刘易斯你们底角的训练一直没有落下,一定要重视底角,下半场我会更多注意左右的两个角落……”
“阿维达斯,你回到五号位,一定要增加前场篮板的拼抢,尤其是长篮板,我们的长篮板会增多,不要给公牛反击的机会,我也会增加长篮板的抢夺。”
“集中你们的注意力,我知道比赛很累,过半场就要开始思考你的下一步,要如何进攻,不要磨蹭。还记得我们的传球原则吗?不要传那些没有什么意义的防御球、安全球,进攻,再进攻。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地点发动进攻,突破,远投,空切,大胆一些。”
“减少失误,但也不要害怕失误,当空间足够宽阔时,失误将会减少。三角进攻将三分线内的空间均分,而我们要做到将半场的空间均分,每个人控制的区域要更大,我们有这个能力。”
抓紧中场休息的15分钟,甘国阳拿着笔在白板上不停的写写画画,将他对体系的理解活囵吞枣,填鸭式的塞给队友们。
训练是不可能有时间训练了,全凭大家的多年合作的默契,和极高的战术素养,来适应甘国阳的新体系。
幸好,普林斯顿体系的传切、跑位,已经给开拓者打下了极好的基础,甘国阳这种拉开了跑、传、投的套路,万变不离其宗。
贝尔曼、阿德尔曼、沙洛夫等人站在一旁,认真看和聆听甘国阳的讲解,他们也在努力理解甘国阳所说的内容。
贝尔曼记得有一个夏天,在加州进行赛季前的教练准备会议,阿甘就在其中。
阿甘说,詹姆斯-奈史密斯教授认为,终极的篮球比赛就是从任何地方都要能发起进攻。
当时贝尔曼没有将这句话放在心上,觉得这不过又是阿甘从哪儿刨出来,用来装逼的。
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了,阿甘一直将这句话记在心上,并不断内化,不断思考。
终于有一天,这颗可能在篮球被发明时就诞生的关于篮球的金色种子,在阿甘这里开花、结果了。
贝尔曼确信,这一定是颠覆性的改变,虽然短时间内不可能有球员像阿甘那样打球。
可是希望在未来,那些现在还在电视机前看比赛的孩子们,基层教练,大学教练,会将新的成果继承,慢慢发扬下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