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曝光历代皇帝六维图,老祖宗慌了 > 第六百九十八章:年号雍正

第六百九十八章:年号雍正

第六百九十八章:年号雍正 (第2/2页)

老四啊老四,你可真会装样子啊!
  
  但气了一瞬,胤礽又再次颓废了。
  
  此时恨与不恨的,也没有什么意义了。
  
  他回想起在乾清宫发生的事。
  
  皇帝拿着金莲,连眼睛都不舍得移开一下。
  
  哪里还记得什么儿子。
  
  最后留在耳边的只有一句不痛不痒的话。
  
  “送太子回东宫。”
  
  胤礽闭上眼睛。
  
  太子……
  
  这辈子都只能是太子了……
  
  ……
  
  大清·雍正时期
  
  雍正默默翻了个白眼。
  
  这话说的属实难听。
  
  什么叫结党营私?这叫共同进步!
  
  我又不是暗害他人抢来的位置,是真真实实干实事外加一点小宣传得来的位置!
  
  “说的跟朕要谋反一样。”
  
  雍正实在忍不住吐槽道:
  
  “话里话外说朕城府深,深的是阿奇那!”
  
  “他就是冻在冰层里的鱼,只待蛰伏整个冬天,一旦春暖花开便活蹦乱跳!”
  
  “他才是城府甚深!善于伪装之辈!”
  
  一旁的弘历看着突然不停唠唠叨叨说着八叔坏话的阿玛,嘴角抽搐。
  
  您是真恨啊。
  
  ……
  
  【而胤禛不是那种讨人喜欢的人,但他通过自己一点一滴的努力,终于博得康熙的好感和信赖。】
  
  【在晚年,康熙与胤禛的交往日渐频繁,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很放心地交给这个儿子。】
  
  【康熙五十六年(1717),明朝十三陵被盗,康熙让胤祉和胤禛去调查,并祭拜。】
  
  【同年,孝惠皇太后去世,康熙病重,丧事交给胤祉和胤禛两人处理。】
  
  【康熙六十年(1721年,举行六十年登基大典庆祝,胤禛被派到盛京祭拜祖陵。】
  
  【胤禛回来后,又祭奠太庙。】
  
  【冬至的时候,胤禛又代表康熙祭天。】
  
  ……
  
  大唐。
  
  李世民突然感觉到好励志啊。
  
  就像他一样。
  
  “通往帝王之路是一步步走出来的。”
  
  “只要走得踏实,哪怕一开始并不是皇帝心目中的最佳人选,最终也会凭借实力得到各方的青睐和支持。”
  
  李承乾都听傻了。
  
  阿耶,你这话不对劲吧?
  
  你俩好像不是一个路数的吧!
  
  ……但结果好像都一样……
  
  李承乾陷入沉思。
  
  难道自己做错了?
  
  应该学胤禛的做法?
  
  ……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傍晚时分。】
  
  【康熙紧急召见三阿哥胤祉、七阿哥胤祐、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十二阿哥胤祹、十三阿哥胤祥和原任理藩院尚书隆科多来到病榻前,并传在南郊祭祀的四阿哥胤禛回畅春园。】
  
  【躺在床上的康熙下达了人生中最后一道谕旨:“皇四子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即皇帝位。”】
  
  【戌时(晚七时至晚九时),康熙驾崩。】
  
  【隆科多见胤禛只顾哀恸号哭,当即劝止,重复了康熙遗诏。】
  
  【胤祉带头,向新皇帝胤禛叩首,表示听从父亲遗诏,绝对臣服,劝胤禛节哀。】
  
  【胤禛迅速下令,用銮舆运载康熙遗体回乾清宫,而他在隆科多的保护下先期回到大内,准备迎接灵柩。】
  
  【第二日,任命了胤禩、胤祥、马齐、隆科多为总理事务王大臣,又封胤禩和胤祥为亲王,召胤禵回京,关闭京城九门。】
  
  【十九日,胤禛正式登上皇位,派遣官员祭告天坛、太庙、社稷坛。】
  
  【京城开禁,发布诏书,改年号为雍正。】
  
  ……
  
  {……九龙夺嫡呢?}
  
  {夺什么嫡什么啊……电视剧那叫戏剧冲突,二废太子后,雍正一家独大,除了康熙没人能和他掰腕子了,但康熙最后也属意他……}
  
  {那传位十四阿哥的说法是为啥?}
  
  {这种传闻能够迅速散播,主要还是因为康熙长期不立太子留下的后患。}
  
  {人们宁愿相信,皇位之争跌宕起伏,那样更具有传奇色彩,也更符合皇家争斗的规律。}
  
  {而稳妥传位版本,显得苍白而无趣。同情失败者,是人之常情。}
  
  {而关于胤禛将“十”修改成“于”的说法,也根本是无稽之谈。胤禵等人说胤禛改的是满文,显然满文里的“十”和“于”并非汉字的写法。}
  
  {还有一个可以驳斥传闻的理由。}
  
  {清代制度规定,书写皇子,不是“某子”,而是“皇某子”,如果说“皇位传皇十四子”,若是将“十”改为“于”,就成了“皇位传皇于四子”,显然不通。}
  
  {而近年来也有学者提出,十四阿哥胤禵,原名“胤祯”,康熙的遗诏是“传位十四子胤祯”,雍亲王原来的名字不叫“胤禛”,他把“胤祯”改为“胤禛”。}
  
  {这种说法,也立不住脚。}
  
  {康熙年间历次修订的《宗室玉牒》里,雍亲王均写为“胤禛”}
  
  {那为什么会是胤禛呢?}
  
  {你问我?我问谁去啊!}
  
  ……
  
  大清·乾隆时期
  
  乾隆看着眼巴巴瞅着他的永琰,心中忍不住连连叹气。
  
  矮子里拔高个。
  
  自己实在是没别的人选了!
  
  不然……唉……
  
  “汉人长期延续的立嫡长子为太子的做法是经过多次尝试后,避免皇权之争的一个定论。”
  
  乾隆决定用最最直白的言语讲通自家传位逻辑涵义。
  
  免得这货歪曲了意思胡乱弄一通。
  
  “抛开这个定论的对错,一定程度上,确实减少了觊觎皇位的竞争者的血腥争斗。”
  
  “而任何事情,传承久了,就会被认为有理。”
  
  “汉人常以为,篡权者并非正宗得位,是不道德的。”
  
  “但实际上,要看谁登基后施行的政策是利民的还是祸害百姓的,这才更正确。”
  
  “唐太宗就是其中翘楚。”
  
  永琰点点头。
  
  “那这跟圣祖传位玛法有什么关系呢?”
  
  乾隆看着他,淡淡道:
  
  “圣祖作为大清的主政者,要保证国家长治久安,所以才按照汉人的方法,提前立太子并全力培养。”
  
  “可他自己却忘了,汉人太子,一般是不干预朝政的。”
  
  乾隆叹了口气道:
  
  “说到底,圣祖也是被明太祖与懿文太子之间的父子情迷惑了心智。”
  
  “但不是谁都像明太祖与懿文太子父子俩一般的。”
  
  “清军未入关之前,王子预政是传统政策。”
  
  “以此通过选拔最优秀的人才继承王位,保证了满族迅速崛起。”
  
  “圣祖认为既有懿文太子珠玉在前,又有满族传统作为依据。”
  
  “那就可以两者结合,选拔最优秀的皇子继承皇位,同时又学习汉家文明,用立太子表明满汉是一家。”
  
  “不成想,这让废太子产生了急于登基的心理。”
  
  乾隆看向天幕里那个脸色肃穆的阿玛,神情复杂。
  
  带有几分感同身受道:
  
  “晚年时,圣祖爷希望即位者必须首先要孝顺。”
  
  “这是在立太子事件中,众多皇子尔虞我诈、明争暗斗、杀气腾腾的环境下,不得已做出的选择。”
  
  “而出于对大清有利等的综合考虑,圣祖以国为重,选择了阿玛。”
  
  “为何?”
  
  “因为国家需要实治者,而非某一方面有特长的皇子。”
  
  “饱经历练的世宗,在处理政务时的铁面无私、不徇私情、大局为重,都赢得了圣祖的赞许。”
  
  说到最后,乾隆喃喃自语道:
  
  “当爹的知道儿子的孝顺和不争是一种策略。”
  
  “但父亲喜欢儿子的孝顺和不争,也觉得他这个策略是好的。”
  
  “大家都是明白人。”
  
  永琰的脸色有了几分变化,他欲言又止。
  
  最后微微低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都市隐龙 我家超市通异界 女神的上门狂婿 神雕之九转阴阳 大航海之仙道 神级高手在都市 寒门巨子 奶包四岁半:下山后七个哥哥团宠我 不科学御兽 隋末之大夏龙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