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3章 开新天
第503章 开新天 (第2/2页)只不过还没有等虚幻的圣道之路形成,妙玉耳边就传来周铁衣的声音,“师姐,圣道可望不可及。”
周铁衣化作的天幕形成太阳少阴之相,拉扯住妙玉的太阴少阳之相,帮助妙玉稳定住自身的认知,让她不至于迷失在宏伟的天地之道中,最终直接登上圣道消融自身。
“圣道还真是可望不可即啊。”
此时妙玉和周铁衣心神交流,有周铁衣作为锚定,妙玉清楚知道自己现在的状态。
化作太阴少阳祖炁之后,她不断包容地母逸散出来最精华的大道,自身的道统自然也在飞速增长,仅仅刚刚几息的时间,她就已经圆满了三品天象之境,领悟了天人化生之法。
尽管这是地母出于善意传送过来的力量,仍然让妙玉一时间迷失在圣人大道之中,若刚刚没有周铁衣提醒,她继续化生万物,就有化道的危险。
而现在被周铁衣唤醒之后,妙玉自然也知道自己该怎么做。
借助周铁衣传递过来的阳性,妙玉汲取地母的阴性,开始修补这片因为儒圣遗骸消失而动摇的天地。
一朵朵金莲消散,太阴少阳与太阳少阴会和,周铁衣的太素神风向着太极之相演化,太素者,质之始也,是能量向着物质转化的过程,星云之间的气体汇聚成为星球,彼此形成稳定的结构。
太极者,天地开辟之始,万物化生之时。
黑白太极之相,借助地母的神力,以囊括宇宙之相包容整个学宫天地。
虚空之中,才苏醒的一道道神光感受到太极之相对于规则的修补,纷纷奋力反抗。
一座座残缺的神国天地以同归于尽的架势化作一枚枚彗星,撞向周铁衣作为稳固天地的明月,想要撞散周铁衣的精神,从而打断太极之相对于整个天地的修补过程。
“蚍蜉撼树,不明天时!”
周铁衣的精神与脚下金桥相合,本来太极阴阳镯就是周铁衣和妙玉合力炼制,如今两人道行大增,还借助地母之力,相当于在学宫之内,有用不完的圣力。
金桥随着周铁衣念动,化作一柄太极开辟之剑,横扫虚空,黑白光辉笼罩下,天地就像是一卷能够随意改写的画纸。
一座座本来就残缺的神国规则,在金桥面前就像是陶器和铁器的差别,只是轻轻一碰,就化作碎片,带着地风水火的流光逸散在虚空之中,狂乱的地风水火之力形成波浪,还没有翻起身,就被太极吞没,从中直接孕育出一颗颗原始星辰,重新悬挂在天际,只不过其中的神祇精神已经在太极之中彻底消融,与这方天地相融,或许几十万年之后,可以从这些原始星辰之中孕育出新的神祇,只不过那个时候的神祇与原本的神祇已经完全没有关联。
随着一颗颗原始星辰从虚空中升起,悬挂在天空中,周铁衣自身的精神所化的明月也不用撑起天幕,因为这方世界天幕的核心规则已经从儒圣遗骸转化成为万神破碎之后凝聚的星辰。
随着太极开辟之剑一次次挥动,天空中的众星越发璀璨,就像是真正无垠的宇宙虚空一样,连带着学宫这片天地也开始从半虚半实之间向着真实演化。
大夏玉京山上空,此时还未到正午,但是从太学院之上,一层夜幕竟然悄无声息间扩散开来,璀璨的星辉在深黯的天幕之上如同散落在石头上晶莹的水珠,以倾泻的方式,从下往上,一时间竟然笼罩整个玉京山以及四城,让天时斗转,让日落星升。
太学院图书馆的小隔间内,董行书站起身来,抬头看向天空,“圣人遗骸……”
“那是假的。”
太史青忽然猛烈地咳嗽起来,一边咳嗽,一边说出连董行书这位儒家二品也不知道的惊天秘密。
“儒圣灭道,所以镇压了神道五百载,不过儒圣也失去了复活的机会,而当初儒圣镇压神道五百载的最后时刻,儒家先贤们就要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儒圣的镇压消失之后,又有谁来镇压神道,维持住天下盛况呢?”
随后他抬头,已经完全瞎了的眼睛却仿佛能够穿透历史,“所以那个时候天下急需要一位新的圣人,道尊不知去向,佛陀被血海尊首和太虚幻主侵蚀,唯有儒圣,他虽然失去了复活的机会,但他的力量仍然可以继承。”
董行书听到这般隐秘,以他的智慧自然可以猜测出后面的故事,这个故事比此时玉京山上空的变化更加骇人。
他低头,扶着身旁的老师,“所以我们儒家盗取了圣人骸骨的力量,因此才有圣皇横空出世?”
太史青面色露出一丝复杂,然后说道,“天下需要一个圣人,即使这个圣人是假的,只能够支持五百年,但天下需要,也至少维系了五百年的盛世。”
董行书轻叹一声,原来如此,这就是圣皇横空出世,横扫六合,却又在五百年之后忽然陨落的真相,从始至终,这都是儒家强行延续了五百年的天命。
太史青转头对董行书说道,“现在这位大夏圣上意识到这点,他的根基未必是天圣民三才论,因为他不放心周铁衣,也同样不放心我们儒家,这点你要记住。”
董行书见太史青用交代遗嘱的口气说话,连忙点头,“那老师您和圣上让周铁衣进去学宫……”
太史青呵呵笑道,“留在学宫内儒圣的力量是假的,但是我们却需要真正的力量来抵御渊蒙,这不是很好理解吗?同时我会留给你一个后手,来应对以后那场圣道之争。”
随后他用半是预言,半是感慨的语气说道,“从今以后,就不会再有盖棺定论了。”
他拿起刀笔与这里留存的最后的竹简,竹简之上儒圣的气息正在迅速消散,不过仍然与天空中逐渐开辟的夜幕相连。
“太和年末,周铁衣开新天,承圣道于玉京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