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五章 不好意思的父皇
第四百六十五章 不好意思的父皇 (第1/2页)这个消息传开,朝中很多大臣都上书反对。
武举录取这么多人,自大宋立国开始到现在都没有这种先例。
最重要的是赵兴表达出了对武将的重视,这让那些文官感受到了不安。
然而对于这些上奏的扎子,赵兴一律给驳回了。
原本赵兴还以为这些官员会在早朝之上继续上奏,却没想法这些人很是老实,并没有继续闹腾。
赵兴稍微一想就明白了,应该是上次的事情给了他们阴影。
这也让赵兴明白,这些人还是得多收拾收拾才能老实下来。
武举录取这么多人的消息一传开,许多因为犹豫没有报名参加的人就后悔了。
虽说大宋重文轻武,但是往年武举录取的人,最低都会被授予正八品的都尉。
再怎么说也是官,不可能没人参与。
之所以很少有人参加,除了朝廷不重视外,名额少,还被那些勋贵人家给垄断了,也有很大关系。
虽说那些勋爵人家都能靠荫封参军,可通过武举好歹也是一个资历不是。
更何况,还有一些武勋人家,子嗣众多,有一部分根本得不到荫封。
这种情况下,武举就是个很好的出路。
武勋人家对武举的垄断,也让天下那些有参加武举的人彻底对武举失去了信心。
即便赵兴下令各地官府进行初选,并提供食宿,表现出对武举的看重,依旧有很多人没有参加报名。
毕竟参加不被录取,就不会授官,完全是浪费时间。
可是得知朝廷这次要录取那么多人,他们就后悔了。
武勋再怎么垄断,也不可能垄断这么多名额,怎么也有一丝机会。
赵兴并不知道这些,此时他正拿着几枚银币仔细打量。
他让人研究制作银元,历经近两个月时间,总算做出让他比较满意的出来了。
赵兴手里的银币比后世的银元差不多,稍微大一点厚一点,拿在手里就能感受到沉甸甸的分量。
银币外圈有一圈齿边,一面印着‘壹两’两个大字,底下有一圈小字印着‘大宋宣武元年制’。
另一面则是一个头戴冕旒的皇帝半身像,头像非常清晰,正是父皇的模样。
这个银币完全是模仿后世银元制造的,分量上要重不少。
赵兴收回目光,满意的点了点头。
其实他原本想用自己头像的,可是古代讲究孝道,头像印在银币上,也算另类的青史留名了。
毕竟银币的成色统一,方便银子的使用,后面哪怕大宋灭亡,也一样会被使用。
“这个银币造价几何?”赵兴问道。
“回陛下!”
工部的官员躬身道:“银币加上银子和一些别的金属,重量不到一两,成本大概在八钱银子的样子。”
赵兴掂量了一下手里的银币,难怪感觉这么有分量。
古代一斤是十六两,而宋朝一斤相当于后世的六百多克,一两大概在四十克左右。
八钱就有三十多克了,比后世的银元重不少,自然有些分量了。
若是把银币推广开来,换取时需要加收火耗,实际上银币的成本又低于一两银子。
这一进一出,不说翻倍,一半还是有的。
大宋民间银子储量可不少,真要把天下银子都换成银币,就能让朝廷国库立马充盈起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